2013-06-26 天下雜誌 525期作者:熊毅晰
「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,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。」戴勝益創王品之前,經歷「九死一生」的失敗,最高曾負債一.六億,但他渴望成就的心不曾停止。從他和重量級管理學者李吉仁的對談中,可以萃取出哪些創業心法?
精采重點:
69折!購買本期天下雜誌《新創業精神》再送你《0元創業潮》
這天是星期四,台大EMBA上課的日子。雙肩後背包、polo衫、牛仔褲、球鞋,總是一派輕鬆裝扮的王品董事長戴勝益,趁著上課前到台大校園內的牛肉麵店用餐。
「我們可以和你合照嗎?」從他甫踏進店內就在交頭接耳的同學們,終於鼓起勇氣走來要求。「當然可以啊,」戴勝益用他一貫熱情語調與笑容答應。
一場典範轉移正在台灣社會發酵。其實不只在校園,戴勝益現在走在路上,要求合影、握手的「粉絲」屢見不鮮,尤其是年輕世代。
像剛剛網路創業的林宇輝就說,他心目中的創業家典範,不是父親廣達董事長林百里,而是戴勝益。
新一代創業巨星的誕生,靠的不只有親切隨和的作風。兩岸有二八六家分店的王品集團,去年合併營收達一二三億元。回首十年前,王品才以約八億元的營收,首度擠入○二年《天下》「服務業五百大」榜單,排行第五百名。
令人驚呼的,不只有十年高達十五倍的成長。去年掛牌上市的王品,股價高達四○六元(六月二十一日收盤價),穩坐觀光股王寶座。
和郭台銘比起來,戴勝益的霸氣值簡直是零;和張忠謀相較,他的學識謀略也難以比擬;至於要像王永慶在工作崗位戰到最後一口氣,對他來說更是想都別想。但隱藏在談笑之間,他對創業卻有強大的起心動念與堅持。
九死一生的創業路
「我的創業是九死一生,」戴勝益與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分享創業經驗時,妙語如珠。
戴勝益口中的「九死一生」,是指一九九三年開設第一家台塑王品牛排店之前,創辦過「ㄅㄧㄅㄧ樂園」等四家遊樂園,還有台灣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、全國牛排館、一品肉粽、外蒙古烤全羊餐廳等共九個事業,但全都失敗或小賺收場,最高負債一億六千萬。
「通常一般人失敗個幾次,就打退堂鼓了,要能夠不斷再創、再創,這堅持性與創業的念頭要多強,」李吉仁好奇戴勝益的創業動能何來。
面對自己EMBA老師的追問,戴勝益兒時記憶被勾起。外界提到戴勝益,印象多是三勝製帽家族的「二公子」。殊不知在他讀國中前,父親事業尚未上軌道,就像許多老一輩創業家,也曾有過三餐不繼的歲月。
他特別提到一段至今仍烙印心底的記憶。戴勝益說,幼時母親會向街坊雜貨鋪賒米,煮粥湯餵食小孩。有一年過年,雜貨鋪老闆上門收帳,要不到錢,索性抱走家中縫紉機。
他親眼看著母親跪求對方,還跑去找里長擔保,只為拿回家中的生財工具。
「我一定要出人頭地,我一定要做成,」他說出那股一直以來潛藏心底的聲音。
戴勝益說,即便後來錢財已經足夠,但渴望成就的心不曾停止。也是這股創業動能,讓戴勝益在三十九歲,毅然告別三勝製帽。
「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,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,」戴勝益當時就是看到洛夫這句詩,讓他下定決心離開家業舒適圈。
其實當戴勝益與大哥戴勝通共處三勝製帽時,也難免心生瑜亮情結。「很多事有自己的想法,但身為老二很難改變什麼,」他坦言。
戴勝益承認,自己離開三勝創業時,不僅不拿三勝一毛錢,甚至還給自己訂三個目標:未來營業額、獲利率、員工人數都要贏過哥哥。
儘管現在想來自己也覺好笑,但戴勝益能在創業路上一路堅持,絕不能忽略這股強烈的好勝意志。
不拿錢 離開舒適圈
王品副董事長王國雄觀察,要談戴勝益的創業成功,他幽默而樂觀的個性是重要元素。而這也讓王品創業元老們,除鄭文皇移居美國外,幾乎無人離開。
王國雄說,在王品成長過程中,每週召開一次的中常會扮演關鍵角色。從創業之初包括戴勝益夫婦、陳正輝等六位骨幹,到現在王品中常會成員已達二十二人。但集體討論、決策,爭執不休在所難免,而戴勝益總可以扮演潤滑劑角色。
「有戴勝益在,很難發生團隊不合的事,」王國雄說,戴勝益能帶團隊,又能培養將才,將事業開枝散葉。
感染力十足的戴勝益,創業學費也沒少繳過。例如當年他以遊樂園為創業起點,其實只是因為戴勝益與陳正輝都愛玩。第一年,想出讓遊客騎鴕鳥等噱頭,果真讓他們賺進一億元,但卻是噩夢的開始。
石二鍋總經理曹原彰回想,戴勝益早年的想法是要「把遊樂園當成連鎖店來開」,甚至雄心勃勃誓言要開滿台灣縱貫線。但年年腰斬的入園遊客數量,反而讓他們還沒開滿,就開始回頭一間一間關園。
「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,有什麼可以賺錢就做,」九三年被戴勝益從儂特利力邀來創設全國牛排的李森斌說,當時戴勝益也進軍餐飲,儘管吃到飽形式生意火紅,但每晚打烊都要倒掉一大堆剩菜。管理不善,十個月後關門大吉。
陳正輝回憶,全國牛排收攤不久,他和戴勝益到澎湖度假,兩人坐在海邊四目相望無言了一晚。「這一次再不成功,大概就要拆夥了,」儘管嘴上沒說,但陳正輝很清楚彼此眼神中傳達的訊息。
「這一次」,就是與全國牛排幾乎同步開張的台塑王品牛排。戴勝益說,過去遊樂園和博物館的來客都是遞減,他要找一個遞增的行業,那就是餐廳。他已經準備好要畢其功於一役,聚焦深耕。
十七字的創業箴言
王品的創辦,是戴勝益有一次到台塑招待所作客時,對其牛排的全熟料理方式驚為天人,得到的啟發。但其實,原本在台中市開的第一家店,生意並不如預期,開幕當天只有七個客人。
戴勝益心想,這麼好吃的產品,肯定沒問題,應該是地點問題吧?不死心的他,決定到高雄市區再開一家試試。果然,一開幕就爆滿,也站穩餐飲連鎖帝國的第一步。
「客觀化的定位,差異化的優越性,焦點深耕,」戴勝益說,這十七字是他歷經千山萬水的失敗,所萃取的創業心法。
隨著王品成為各界追捧的經營典範,戴勝益也儼然成為新創業精神的「一代宗師」。究竟,在他身上有哪些新時代下的創業密碼?而他對有志創業的新世代來說,又有哪些成功啟示?
當重量級的企管學者,遇到站在浪尖上的創業家。現在,就透過李吉仁與戴勝益的對談,發現台灣新創業精神。(以下※為李吉仁簡評)
李吉仁(以下簡稱問):你覺得你創業動力的源頭來自哪裡?
戴勝益(以下簡稱答):可能個性佔一半,另外一半就是人家指責壓力。
因為我那時候不管走到哪裡,人家不會說叫我戴勝益,他們都介紹這是戴勝通的弟弟,這是三勝的二公子。所以其實這個也是激勵。
問:所以不服輸是你出來創業很重要的原因?
答:對啊,而且我一定不要和家裡做一樣的。因為既然大家是兄弟,怕破壞感情,再做一樣的事,就一輩子不會講話。
我出來那時候其實也滿難的,因為在三勝很優渥,生活也無憂無慮。
但後來真的覺得我不出來不行了,後來有一天我看到洛夫一段話:「假若你迷戀厚實的屋頂,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。」
我看完這句話當天晚上,就跟我爸爸說,我要出去了。其實我出去這步也大概踏了兩、三年,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力量。我知道若等到我四十歲,大概就完了。所以我在三十九歲趕快出去。
問:你出來做了什麼呢?
答:我做王品是「九死一生」。在王品之前,我有九個事業都是失敗的。
問:那在你前面幾個錯的選擇中,你學到什麼?
答:就是十七個字:「客觀化的定位,差異化的優越性,焦點深耕。」
客觀化的定位,就是市場沒有的我不做。我絕對不做開山祖這種事,因為開山祖要去教市場,我們沒有那個本錢。
再來就是差異化的優越性。也就是你區隔市場之後,還要比別人優越。我舉一個例子,一個人打赤膊在路上走,和別人當然有差異化,但有沒有優越性?沒有。
現在很多人都是為差異化而差異化,做企業這樣會害死自己。
失敗,也要失敗得很快
而焦點深耕。我一開始是遊樂園、博物館、肉粽、烤肉什麼都做,我以為只要有一個成功經驗,就可以擴展到其他。但後來發現不只未必不會,而是必然不會。
所以我後來痛定思痛,把這些全部收起來。而且在收的時候,很多都還在小賺,像金氏世界紀錄博物館,第三年還有很多客人來,但我就不做了。
我說失敗也要失敗得很快。我們最需要的是時間。
問:王品做下去能成功,當然擷取過去的失敗經驗是關鍵。但從失敗要轉到成功,應該還有其他成功條件,你只是避免失敗,未必能成功。所以,九個失敗走到一個成功,除過去累積的失敗經驗外,還有什麼?
答:焦點經營是關鍵。
我決定焦點經營後,就要忍住哪些事情不要去做,不然其實是有很多這樣的誘惑。很多是你馬上去做就會賺錢的,你就是要能夠把自己焦點經營的方向抓得很準。
接下來就是挑選聚焦的產品,我的條件是:第一,這個產品在台灣地區要能做五億,一定要能開十家店。第二,這個店的屬性一定要在台灣之外,大陸、華人圈、東南亞都可以做的,最好是可以開到全球。我們到現在還是一直朝這個方向走。
千萬不要畫地為牢,覺得台北開滿了就滿足,所以我常講一句話,事業的規模絕對不會大於老闆的心胸。
問:回顧你事業成功過程,有沒有什麼樣的貴人?
答:我感覺我的貴人就是記者。
我從高中畢業就開始訂《經濟日報》,後來我又看《工商時報》,還有像《天下》這樣的財經雜誌,我每一期都看,到現在還是這樣。
我沒有遺漏任何訊息,我會剪報,而雜誌我要讀的,就撕下來放在背包裡。所以我的背包很厚重,我這樣已經大概十幾年了,這是個習慣。
因為我相信,這些都是背後上千位記者的結晶,他們等於是我的書僮,幫我在蒐集、整理資訊。
所以我都會勸很多年輕人,當他們還在等待貴人何時出現時,倒不如把一千位記者當貴人就好了。
使命感與責任感最重要
問:若是請你總結一下,你會怎麼樣定義最重要的創業精神?
答:我認為創業精神,就是一股使命感。
其實我創業至今,賺的錢絕對夠多了,我才會把八○%捐出去。
現在是使命感敦促我持續拚下去。因為我當初做餐飲的時候,被很多人數落,都說怎麼台大畢業,去做這行?又不是找不到工作。
所以我在二十年前,就立志要讓做餐飲的人抬頭挺胸。名片敢遞出去,大聲說我是王品的。這是最起碼要達到的水準,我一直朝這個目標在努力。
甚至我不只為了王品人的這種自尊,更為了台灣所有從事餐飲行業的人。這是我的使命感,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做到那麼的正,訂了很多「龜毛條款」。
問:那除了使命感之外呢,你覺得你的創業裡頭還有什麼元素?
答:還有一個就是責任感。
其實我現在就是想退,我也不能退,除非股東們願意投票選其他人出來做(笑)。
其實我創業二十幾年來,在公司內沒有和任何一個人有私交。我從來沒有和任何一位員工單獨吃過飯,也沒有去過任何一位總經理的家裡。我的家也只有十幾年前,所有高階主管來吃過一次飯,我從來都不給任何人來。
我在公司和所有總字輩的人講話,都是公事談完了就站起來。我認為,有健全的KPI(績效評估)制度,就是公平的。
問:看來王品從創業之初,就很重視制度的建立,這跟你在家族事業的背景有關嗎?
答:不是,而是我花很多時間在思考。
我每天獨自思考的時間大概有六、七個鐘頭。我光是泡茶就早、晚各一個鐘頭。
我的工作是思考。因為我一直認為,你現在所碰到的問題困難挫折,都不是這一刻的錯,都是之前的某一段時間做錯的決定。
所以任何的決策都要在二十年前做才有用,你現在趕快做都太晚了。
例如我大兒子國中二年級的時候,我就訂「非親條款」了。所以我兒子不能進王品工作,現在只能自己去創業,他正在創辦一家商務旅館。
我最近有跟公司同仁說,請大家一定要幫忙他。因為他本來對大家是有「殺傷力」的,他可以進來當王品的董事長特助,以後當接班人,但他沒有,犧牲了那麼多,所以你們要幫忙他。
讓新一代樂意接受失敗
問:你兒子的創業現況如何?
答:他已經在台北租了一棟房子,規模是七十七間房,一間只有四坪,就是要做那種一間兩千多塊的。
問:那我們就順這話題延續下去,你歸結你創業精神的核心,是責任感和使命感,那你覺得你的小孩創業,要如何在這兩點上頭產生出來?
答:我要製造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,先要製造他的急迫感和壓迫感,因為這兩個如果沒有出來,他的使命感、責任感,不會那麼強烈。
所以他的壓迫感和急迫感一定要出來。我規定全世界只有兩個人不能進王品工作,就是他和他妹妹。當他是國中生,又從別人口中知道這個規定時,他其實很受傷,他會緊張,那這種壓迫感就出來了。
第二個,我把大部份的錢都捐出去,只留各五%給小孩,而且規定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。
當他也沒有那麼多錢了,就會面臨生存的急迫感。所以我這也是在製造創業的壓力,我能做的就這樣,我不能把他們變到零,也不能把他們趕出去。
問:責任感和使命感你怎麼教?
答:我以前股東會就會帶他們參加,中常會他們不能去,但我每次開完,會有資料給他們參考。不然就是我開會中遇到什麼為難的事情,我回來會問他,覺得怎麼辦?會怎麼樣處理?而他都會分析給我聽,這些就是在訓練他。
現在他開始做事業,我每週四去他那裡,和他們一些幹部,我就一樣一樣講。
問:你下指導棋,你會教他們?
答:沒有沒有。但我跟他講,最主要還是文化,你一定要落實。他原則上都會照王品的制度走,因為我說,你不要再摸索了。
我只有跟他講,我強烈建議,你用的正職同仁起碼三十K起跳,社會良心是其次,至少你可以挑到英文很好的人,這對做旅館很重要。所以其實我們的良心,到時候就會回饋給我們。
問:你怎麼看新一代的創業?現在小孩好像志向都不大,都在做小小的咖啡店這事。你可以說他企圖心不夠,只想做有趣的事,但另一方面,搞不好下一代可以做出上一代做不出來的東西?
答:我認為drive(趨動力)很關鍵。趨力如果夠,他一定可以比上一代好,因為他的上一代,學識不如他、見聞也不如他。
所以如果趨力夠的話,他一定會超越上一代。但現在的問題就是趨力不夠,以至每一個人都要安全感,都想說來開個個性化的餐廳就好了,很可惜啦。
我覺得未來勢必要鼓勵創業。從教育、政策去做引導,如果做成功,台灣的再生引擎就出來了。
因為當趨力夠,讓他們感覺創業是使命感,是一定要做的事,當每個人都在比成就、事業有多大的時候,那他就會義不容辭,而不是為了生存。去實踐個人的理想,那是不得了的。
問:怎樣讓新一代樂意接受失敗?這很重要,而且當金錢又不是他們的趨力時?
答:沒錯,我是認為,如果他接觸的環境,看著學長都在失敗,他就會感覺我失敗是OK啦。然後社會要接受他們失敗,只要他們失敗不是萬劫不復,就給他失敗。
如果社會的氛圍,都是鼓勵失敗中學習,會慢慢有這個氣氛,那他們就不怕失敗。但這可能要花十年的時間,從政府、民間,各種角度來鼓勵。
戴勝益的新創業精神
※轉化創業的熱血
想要掙脫既有的無形「束縛」,常是驅動創業者改變現狀的內在動機,亦即創業者「所為何來」的創業初衷。
然而,從想要掙脫束縛到能夠自我實現,創業者需要將「為何而戰」轉化為「如何打仗」,才能一步步落地實踐。
在這過程裡,「為何而戰」的強烈程度,是支持創業者能否不斷嘗試「如何打仗」的關鍵。
※ 從失敗中反思、學習
創業過程的「內在學習」是重要的成長、甚至成功因素。這種學習常常不是演繹式的、而是歸納式的學習。也因為是歸納式的學習,創業者的自我反思便相當重要。
而從失敗中產生的反思,可能比起成功的體會,會來得更為深刻有效。因此,創業者必須建立起正向面對失敗的心態,方能產生有效的學習。
※ 可持續的創業精神
隨著事業的成長,創業者在實踐過程中的反思學習與環境反饋,會導引其內在長遠的誘因,產生需求層次上的轉變。
而更高層次的動機,往往會驅動創業者投入更大的能量,進行現狀的改變,成為可持續的創業精神。
※ 建立包容失敗的環境
如何建立一方面有創業創新的急迫感(urgency),另一方面又可包容失敗(embrace failure)的整體環境,是台灣社會塑造新創業精神的關鍵重點。
不論是家庭教養方法、學校教育模式、社會文化態度、乃至政府領導者的觀念,都值得就此進行反思與改變。
|
亮阿基師食譜 秀平價行頭
有備而來的戴勝益,上台即亮出阿基師的食譜,告訴學生光有理論卻沒有實務經驗是不夠的,社會新鮮人至少得花一萬個小時的時間,把學校裡學的理論架構與實務結合,才有辦法成為一個領域裡的專家。
緊接著他秀出身上穿戴的平價服飾與手錶,勸誡畢業生千萬別急著學成功者的行頭,以為白天請司機開賓士接送、晚上穿高級名牌品紅酒,就是成功者的象徵。戴勝益說,台大人都很有信心,不需要仰賴行頭來壯大自己。
戴勝益強調,畢業生出社會後要避免與社會脫節,無論從是製造業、服務業還是金融業,都要從今天起訂閱經濟日報等報紙,每天從頭看到尾。他說,自己就是這樣看了30年,連當兵時也放在床頭,年輕人如果能天天看,與老闆上司溝通,任何工商話題都能琅琅上口。
苦瓜排骨哲學喻人生
戴勝益還搬出「苦瓜排骨哲學」,苦瓜排骨湯之所以好喝,是因為苦瓜把排骨的油給吸收,排骨又把苦瓜的苦給吸收,否則一斤苦瓜、一斤排骨分別煮成兩鍋,保證苦瓜很苦、排骨很油,根本不能吃。
戴勝益比喻,工作責任壓力就像是苦瓜,家庭個人興趣嗜好就像是排骨,20歲的年輕人應該要用80%的苦瓜加20%排骨來煮湯,30歲以後苦瓜剩下70%、排骨增加到30%,依照年齡慢慢把苦瓜減少、慢慢把排骨增加,直到50歲的時候苦瓜排骨各半,這才是完美的人生。
去年台大畢業典禮上,前行政院院長劉兆玄將台大人比喻為椰子樹,只顧自己往上長,一點樹蔭都不給。但戴勝益今天說,椰子樹可以幾十年來屹立不搖,靠的就是土壤底下根根相連,就像台大人關係緊密結合,也不會妨礙他人成長。
受洛夫詩激勵 離家奮鬥
中文系畢業的戴勝益,最後以洛夫詩句「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,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」獻給畢業生,當年他一直待在家族企業舒適圈,想出來創業卻走不出,直到某天深夜看到洛夫這句詩,立刻決定離家出走,才有機會奮鬥到今天。